市場:中國凹印機強勢發(fā)力
國產機的覺醒
放眼國內凹印機市場,既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也有大量中低檔的設備。權威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有凹印機制造商超過50家,這一數量比參加2000年德魯巴展覽會的所有凹印機廠家數量還多。這些廠家大部分位于軟包廠集中的地區(qū),有些是與該地區(qū)軟包裝廠同步發(fā)展起來的。
對國內凹機市場有精深研究李小鵬先生稱,這50-60家凹印機廠家良莠不齊,南方有的廠家就5-6個人,加工小型機器,賣50-60萬元一臺,“因為沒有售后服務,質量不過關”。
“廠家數量多,特別是新增企業(yè)多,開發(fā)速度快,專業(yè)化水平偏低,總體技術水平較低,有實力的企業(yè)比例小。” 中山松德左光申一語道破國產凹印機的應用現狀。
在高檔市場,還是進口機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據媒體報道,從1982 年無錫國泰彩印有限公司引進第一臺賽魯迪軟包裝凹印機至今,我國已引進的軟包裝凹印機累計超過300臺。這些設備主要來自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近20個制造廠家,其中有最知名的制造商,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廠。
進口設備中,亞洲設備以日本設備占的比例最大,約占70%,其次是韓國設備。歐洲設備中以意大利數量最多。
進口機在國內著實風光了一段時間,但強勁發(fā)展的本土品牌的覺醒讓進口機日漸式微。近5年,國內凹印機制造水平取得了重大進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我國開始自主研制開發(fā)速度在120米/分鐘以上的凹印機,目前已有多家生產商開發(fā)出最高速度達300米/分鐘的凹印機,一些產品的部分元器件和功能已具有國際水平的特征,在與國外廠商爭奪國內市場的過程中越來越顯示出自信和實力。
一個有力的佐證是,在最近兩年的國際招標中,國產設備都有不俗的表現,一些產品出口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邁開了走向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同時,國內一些大中型印刷企業(yè)出于從性價比的角度考慮,也開始關注國產先進的凹印機。山東、廣東,河北等地的一些企業(yè)在引進凹印機后,開始選擇國產凹印機。
從市場需求來說,近年來軟包裝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凹印機市場的勃興。“市場需求量很旺,陜西一家大型印刷設備生產商一年要賣20-80臺,廣東一家生產商一年銷售收入1個多億,市場的需求情況可想而知。” 李小鵬稱。
一些大中型軟包廠更傾向于購買國產機。連云港中金醫(yī)藥包裝公司技術銷售部陳勇說:“國內機器和國外機器的差不多,國產的機器性能不錯,價格也不高,據說寶柏就采用了陜西北人的機器。”
接受采訪的多數軟包廠認為,慢慢的,國產機器將取代進口機器。“特別是在今年原材料漲價、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如果再投入上千萬元,購買國外機器,不是一般企業(yè)能承受得了的。”陳勇道出國產機器受歡迎的另一層含義。
日趨模糊的技術差距
國產凹印機起步較晚,起點較低。機組式凹印機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的,目前絕大多數產品還是手動、半自動低速機型。
“國產凹印機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相當的距離,”李小鵬直言不諱,“國產與進口機器整體上相差20年水平,國外最有名的賽魯迪和博斯特的印刷速度達到350米/分鐘,國內只有300米/分鐘左右。”
國際上,生產凹印機有名的無外乎意大利、瑞士、日本等,與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比較,我國的主要差距是:速度,穩(wěn)定性、市場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國產機一般印刷速度在150米/分鐘以下,而亞洲的先進設備在250-300米/分鐘之間;國產設備寬幅機比例較小,目前最多生產出12個色組,沒有聯線加工(如復合、分切)單元,也沒有“串聯”式配置,這表明我們缺乏相關經驗。
“總的來說,我國與日本的技術大約相差10-15年時間,與韓國設備相差應當更小一些。”左光申說。
與歐洲產品相比,國產凹印機差距要大一些。歐洲設備已達到了速度更高,功能更強,在世界市場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國凹印機制造開始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少于20 家企業(yè)開發(fā)出了速度為120-200米/分鐘的新一代采用自動套準控制系統(tǒng)的凹印機,其中陜西北人印機公司、汕樟輕工機械廠、汕頭市華鷹軟包裝設備廠,神力集團有限公司等屬于最重要的一批廠家。一部分國產凹印機在印刷速度、控制系統(tǒng)、價格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已可以與大多數進口凹印機抗衡。
進口機之所以長期雄踞高檔機市場,正是因應了市場變化的要求,所以能在國內市場大行其道。
李小鵬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微妙的變化:市場對印刷的精度要求更高,對機器的操作性要求更加靈活方便,同時更加重視機器的環(huán)保性能,操作設計要求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界面要求更加簡單。
進口機的優(yōu)勢是自動化程度高,一臺國產大型機器需要5-6人操作,進口機只要1-2人就能操作。而且,進口機正朝著模塊化、智能化、環(huán)保化的方向發(fā)展,操作更加舒適,印刷單元獨立性越來越高。
當然,進口機也有其軟肋——價格偏高。博斯特的高檔機器售價在2000萬元左右,最少的也在1000萬元以上,這讓國內很多軟包企業(yè)望而卻步。
事物是辨證的。進口機的軟肋正好是國產機的競爭優(yōu)勢,相比之下,一臺國產的高端機價格只有進口機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國產高端機售價在500元左右,中檔機售價在150元左右,正順應國內的消費心理——喜歡“價廉物美”的東西,所以在以中低檔市場為主的中國軟包裝市場中,國產機不斷攻城掠地,份額不斷擴大。
國產機與進口機的技術差距在逐漸模糊、縮小,國內有的大型廠家與歐洲的差距很小,比如說北人集團的AZJ701500FM機印刷幅寬與意大利優(yōu)泰克的programm機器相差不到500毫米。
市場助推凹印機的發(fā)展
未來凹印機將朝什么方向發(fā)展?“這取決于市場對凹印機的要求!”左光申與李小鵬幾乎給出如出一轍的答案。
對于機器性能的需求,軟包廠是最有發(fā)言權的。陳勇說,如果軟包廠要采購一臺凹印機,第一是考慮印刷精度。第二是要求準備工作要簡化,醫(yī)藥包裝小單,涉及色數多,一般8-10色,要求操作靈活,。第三是從能源角度考慮,用氣還是用電,軟包廠偏向于用電,因為用氣的成本比用電高一些。第四是自動化程度要求高,這樣操作人員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質量控制上。另外一點是環(huán)保因素,由于醇溶性油墨、環(huán)保黏合劑的使用,對機器的環(huán)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業(yè)代理歐洲著名品牌印刷設備的鴻業(yè)器材有限公司的顏志新認為,從凹印機本身來看,對其性能的要求仍將是多層次的。
價格雖然仍是重要的因素,但機器性能特別是穩(wěn)定性將更受重視。國產的非自動低速凹印機仍有相當大的市場,寬幅,低價,中速(100 -150米/分鐘)的凹印機將成為國產設備的主體,國產凹印機主要競爭對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亞洲制造商。寬幅,準高速(200-250 米/分鐘)的凹印機將以進口設備為主體。雖然8色以下、10 色以上的凹印機都會采用,但大多數凹印機將采用8-10個印刷單元。
對制造商要求來說,市場戰(zhàn)略、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將是同等重要的要求。開發(fā)能力差、服務跟不上的制造商將被兼并、淘汰,國內最后相當比例的制造商將被迫退出此市場。
另外,歐洲、亞洲設備將在比例在上減少,國產設備將明顯增加,并將越來越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制造商。從較長時間看,進口凹印機與國產凹印機的局面極有可能將出現類似于膠印機的情況,即少數一些制造商控制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熟諳國際市場的顏志新特別提醒國內企業(yè),今后應配合整體產業(yè)自動化趨勢,以研發(fā)技術及發(fā)展高速印刷機械為主,機組式結構這種框架已基本定型,未來3~5年內不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主要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取得突破。
其一,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凹印機上應研發(fā)遠程診斷功能,提供遠程服務與工作流程,針對具體機器的故障點設計系統(tǒng)解決方案。
其二,結構設計標準化、模塊化。利用原有機型模塊化設計,可在短時間內轉換新機型。
其三,機構運動高精度化。通過應用馬達、編碼器及數字控制(NC)、動力負載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來完成,并適當做好產品延伸,朝高科技產品的方向進行研究。如"抽屜式封閉印刷單元的研發(fā)","印品在線檢測","張力擺軸","平衡式收放料單元","定期潤滑導軌支承"等。
最后,應用無軸傳動技術。用電子齒輪代替?zhèn)鹘y(tǒng)的機械齒輪,去掉傳動軸。其優(yōu)點在于避免由于傳動軸的扭曲以及齒輪間隙對印刷機張力及套印造成的影響,可實現更高程度的同步運轉,真正實現印刷機組模塊化。
“總之,凹印機將朝著多用途、多色、高速、自動化、聯動化和環(huán)保化發(fā)展。”李小鵬說。
本文相關信息
- [報廢汽車回收] 機床企業(yè)成為我國汽車裝備生產的亮點
- [新聞資訊] 世界紙業(yè)巨頭可恩索加快進軍華南紙業(yè)市場
- [新聞資訊] 機床企業(yè)的成功市場戰(zhàn)略
- [新聞資訊] 世界自動化調節(jié)閥市場現狀及前景預測
- [新聞資訊] 機床企業(yè)的規(guī)模化與專業(yè)化
- [報廢汽車回收] 機床企業(yè)該如何借勢 乘汽車東風而起
- [新聞資訊] 機床企業(yè)提升市場占有率不能只靠價格
- [新聞資訊] 機床企業(yè)提升市場占有率不能只拼價格
- [報廢汽車回收] 機床為汽車零部件產業(yè)騰飛推波助瀾
- [新聞資訊] 仕誠流延膜及玻璃夾層膜設備通過成果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