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石化企業(yè)尋找開發(fā)替代原料
《世界煉油商務文摘周刊》3月16日報道,為減少對石油基原料的依賴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國外許多石化企業(yè)正尋求和開發(fā)生物質、農作物和煤基等替代原料。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正在研究甲烷直接轉化制烯烴技術。該技術必須在催化劑、工藝和分離技術上取得突破。陶氏希望未來10年內能取得重要進展。陶氏正在中國陜西開展大型煤化工項目,預計在2014年至2015年間投產(chǎn)。同時,還在洽談一個美國的煤化工項目,另與美國能源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合作研究生物質制乙醇工藝的商業(yè)潛力。
德國巴斯夫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合成氣制烯烴技術的中試試驗。該技術采用一種新型多相催化劑,通過費—托合成工藝將合成氣直接轉化為烴類物質,減少甲醇制合成氣步驟,從而降低成本。
殼牌公司長期堅持研發(fā)天然氣制合成油及煤制油技術。此技術可能將延伸到化學品生產(chǎn)上。其與卡塔爾的合資企業(yè)Ras Laffan天然氣制合成油工廠預計于今年投產(chǎn)。殼牌的煤制油技術(CTL)可將劣質煤轉化為合成氣,已在中國和歐洲15家CTL工廠許可應用。殼牌認為,廉價、易采的石油時代已經(jīng)過去,發(fā)展替代原料勢在必行,非常規(guī)能源必將取代日益減少的石油資源。
分析家認為,煤制合成氣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必須依賴二氧化碳的捕捉及分離技術進行減排。而生物質制合成氣在碳排放上更具優(yōu)勢,并更易獲得立法機構的支持,成為化學企業(yè)尋找和開發(fā)替代能源的焦點。